惠州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要闻
瞄准地方和企业转型需求 加大科技帮扶力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表时间:2022-03-03

        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立足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生态环境系统在新的一年如何开展工作,对助力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意义重大。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请他们谈谈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的工作思路以及重点工作安排。

 

科技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乃至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利器。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精准、科学与依法治污已成为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焦点和难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实现更加依赖技术变革。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新的一年,科技将如何发挥“利器”作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

邹首民介绍说,2022年,将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要求,推动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全面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

推动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强化科技有效供给

“十三五”时期以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启动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固废资源化等十多个重点专项。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022年,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科研项目会持续实施。

“一方面,生态环境部会加强与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在大气、水、气候变化、土壤、生态等领域项目的组织实施。比如,在大气领域,围绕PM2.5和O3污染的协同控制,重点从监测监管、成因机制、治理、决策支撑和区域实践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在气候变化领域,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需求,重点推动低碳或零碳、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邹首民说,“通过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技术攻关,准确把握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我们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这个项目首次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协同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和气候变化应对。”邹首民说。

深入实施科技帮扶行动,增强科技服务效能

邹首民说:“2022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帮助、服务地方和企业解决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为目标,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协同推进‘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一题一训’技术培训、‘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帮扶行动。”

首先是“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深化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在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54个城市深入开展O3污染成因综合分析、主要前体物来源与管控对策、PM2.5和O3污染天气应对等研究,提出因地制宜的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各地PM2.5和O3协同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第二期),印发《关于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二期)工作的通知》,选择长江流域53个城市开展二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助力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此外,以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为目标,选择沿黄有关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提升黄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推动“一题一训”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定期征集地方技术需求和工作难点,形成培训主题和计划,重点围绕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组织专家开展20次以上的网络直播技术培训。总结、评估和筛选水专项优秀成果,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推动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推动“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遴选各类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入库,与有关省市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完成200次以上的科技咨询服务。

加强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生态环境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原创技术支持。

“202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契机,积极与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沟通,继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学观测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邹首民说。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优化、新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部级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服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一步凝练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按照‘突出质量、优化同类、填补空白’的原则,针对陆海统筹、水生态保护、土壤污染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方向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等。持续开展重点实验室综合绩效评估,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引导重点实验室做精、做优、做强,对于创新能力不强、支撑环境管理力度不够的将予以摘牌。”邹首民表示。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促进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生态环境部也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为重点,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以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等热点内容为主题,持续做好‘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学生在行动’等生态环境科普特色活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创作一批科普作品,完成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创建工作。”邹首民指出。

 
Copyright®2014 惠州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备案号:粤ICP备14024040号-1
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江北文昌一路5号荣灿中心写字楼3511-3512室
电话(传真):0752-2589366 E-Mail:hzshbxh@163.com
建议使用分辩率 1024*768 、 IE6 以上版本浏览 Power By haiweiH